国家牧草产业体系技术交流会在榆阳召开
2023- 08- 22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探索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8月13日,国家牧草产业体系技术交流会暨榆阳区第二届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陕西榆阳区召开。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罗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二级巡视员王卓然,市委副书记李雄斌,陕西省林业局草原湿地处二级调研员王海宏,市委副秘书长李亚军和横山、定边、绥德、米脂、吴堡、清涧等县(区)领导出席。
区委书记李忠宏,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林,区政协主席万勇及区领导吕明辉、王新刚、刘亚飞、高来伟、田嫦娥,相关领域专家、企业家和农牧民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主持。
大会现场
罗健和王卓然分别从饲草供给和生态修复方面,阐述了发展饲草生态种植和草原修复对榆阳的重要性,对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对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品种和技术支撑地方饲草产业发展的做法及取得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合力将榆阳打造成“中国草业明珠”。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罗健致辞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二级巡视员王卓然致辞
榆林市榆阳区北接毛乌素沙漠,南有黄土丘陵沟壑区,2019年前,榆阳草产业长期处于“小、散、弱”状态,饲草种植规模小、产业散、技术弱,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牛、羊等草食家畜发展需求。针对这一发展瓶颈,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以科技推动榆阳区饲草产业发展。
此次会议从8月13日至8月14日,为期两天,全体参会人员一同观摩了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近年来在榆阳区巴拉素镇新庙滩村、补浪河乡补浪河村、小纪汗镇大纪汗村、青云镇色草湾村和古塔镇古塔新村开展的饲草新品种展示与集成技术成果。
草业学院院长张英俊现场介绍
苜蓿改良盐碱地“草皮滩”
巴拉素镇有中度盐碱“草皮滩”地近万亩,通过苜蓿新品种和补播改良、排盐洗盐、垫沙改良、深翻深松、培肥土壤等新技术对新庙滩村集中连片的900多亩盐碱“草皮滩”进行人工种草改良,让撂荒20多年的盐碱滩摇身变为生态、生产兼顾的紫花苜蓿种植区,亩产优质干草800公斤,每年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150万元以上。
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蒙交接地带,属典型的北部风沙草滩区,总面积480平方公里,全乡集中连片种植苜蓿6000多亩,其中,5200多亩为高产优质种植区,干草产量可达1吨/亩。800多亩盐碱“草皮滩”改良种草示范区,年收获饲草每亩0.5~0.8吨。年生产青贮玉米4.8万吨、秸秆揉丝3.5万吨以上。
在2021年农业农村部十大重大引领性技术“苜蓿+青贮玉米” 间套种高效生产技术的示范点小纪汗镇大纪汗村,种植优质饲草面积5000亩(紫花苜蓿2000亩,青贮玉米3000亩),养殖白绒山羊1.2万只、西蒙特尔牛1200余头,该技术充分发挥青贮玉米和苜蓿最大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和光、雨、热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2~3茬苜蓿”和“提升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同时,牧草体系还在该村开展了“青贮玉米+拉巴豆”和“冬黑麦+青贮玉米”轮作复种等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强科技支撑。
青云镇色草湾村和古塔镇古塔新村示范了苜蓿新品种、种子生产和机械化收储技术。立足破解区域内草种产量低、品质差、种类单一、草种自给率低的问题,联合榆阳区草原工作站在不同气候和土壤区域进行了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筛选出适合榆阳种植的甘农9号、公农5号和巨能201等8个高产优质苜蓿新品种,大京九26、中农大787、科禾699等10个青贮玉米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与集成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促进了榆阳饲草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来自榆阳区政府相关部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草业和畜牧生产企业以及全国草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等50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
榆阳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