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万里路 芳草开如笑—记2021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草业认知实习

2021- 08- 03

盛夏的滚滚热浪来袭,却挡不住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认知实习小队的脚步,我院2021年暑期认知实习如期而至。由王显国、孙洪仁、王克华、贾善刚以及李茂娜五位老师带队,草业科学191和201两个班的同学们奔赴北京和天津周边地域,开展了本次实践活动。


7月6日

伴随朝阳的升起,大家都准时赶到了集合地点,为这次实习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预示着这次实习活动必将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去往北京净山湖高尔夫球场的路上, 王显国老师要求大家做到多看、多听、多思考、多发问、多记录,希望我们在这次实习之旅上有很好的收获。

我们首先参观了位于北京天通苑北的北京净山湖高尔夫俱乐部,带领我们参观的是负责球场草坪管理的徐广臣经理,徐广臣经理曾与贾善刚老师同时求学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球场会所颇有历史美感,徽派的白色马头墙小青砖,与周边的竹林、池塘组成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草坪作为球场品质的核心,其维护做到了精益求精。徐广臣经理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以及高品质运动场草坪的运营维护知识。北方高尔夫球场草坪主要由剪股颖、草地早熟禾和多年生黑麦草等冷季型草组成。而球场的灌排系统也大有讲究,透过草坪下的砂石层四通八达的排水管道,方便在雨季及时排出和收集雨水,既防止了内涝破坏草坪,也可以蓄水方便未来的灌溉,在北京160元每吨水的高成本下,节省水资源是必要的。当孙云磊同学问到果岭草坪上一些被沙土覆盖的地面时,徐广臣经理告诉大家,这是被高尔夫球杆打坏的草坪,对于这种块状的修补可采取补播法,用重新播种或铺植草皮法进行修复;对于斑块的修补可垫入细沙,铺平后,草坪草的根茎继续生长可以自然修补草坪。

最后,在徐广臣经理和王克华老师指导推杆技巧后,王显国老师现场带头练习推杆,大家跃跃欲试,纷纷在果岭一试身手。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离开了高尔夫球场,来到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直属森林防火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直属森林防火队(北京市航空护林站),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作训(航护)科、物资(通讯)科和财务科等机构。直属森林防火队(航空护林站)有两个森林消防中队,其中一个中队可执行直升机索降灭火战斗任务;另有一个图像信息传输小组,可随时奔赴火场,利用卫星等通讯手段实时传输火场图像、气象、地理、语音等信息,为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指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张克军队长和化君鹏主任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价值上亿的防火物资储备库,并现场展示了消防装备的使用。这其中让大家大开眼界的是具有十二级大风力度的鼓风灭火器,和大家常识中的“风助火势”不同,它能喷出高达12级的强风,大股的空气高速吹向火焰,使燃烧物体的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当温度低于燃点时,燃烧就停止了,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在张克军队长的指导下,王家龙同学积极参与体验这件特殊的消防装备。

下午,草业实习学生们到北京农林科学院草业中心小汤山试验基地和正道草种展示与评比实验基地。北京农林科学院草业中心的王金宝老师带领我们鉴别了十数种观赏草,有各种狼尾草,芒草,苔草等经北京农林科学院草业中心科技人员选育出的观赏草。

王金宝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各种草的性状特征、花期、建议种植密度和园林应用等。系统地对冷季型草和暖季型草进行了讲解,并类比归纳生物学特征。在参观过程中,张秋莲同学提出了“为什么一块草坪的周围草长得更加茂盛”的问题,孙洪仁老师和李茂娜老师将课本上“边际效应”的知识结合生产实践的经验深入浅出的解决了同学们的疑惑。张秋莲同学的细心观察也得到了王显国老师和贾善刚老师的认可,并对我们提出了“要仔细思考,多问问题”的要求。接下来,在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的学姐赵利经理带领下,我们又参观了草坪区、花卉区、牧草区等。在即将离开前,赵利学姐热情的招待我们吃西瓜,大家吃得满嘴甜甜的瓜汁,从嘴里甜到心里。非常感谢在这炎炎夏日之下的一口清爽西瓜,大家怀着感谢和不舍,拉开窗帘,与诸位经理和工作人员挥手告别。

在树荫下享受完甘甜多汁的西瓜后,我们又来到了克劳沃顺义基地。克劳沃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旺,基地经理侯湃为我们悉心讲解了基地的有关情况。这里130余亩土地上有优良草品种引种筛选的区域、乡土草种驯化繁育区域、草品种选育区域等。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熟悉了北方常见草种的鉴别,还看到了科研人员培育的区试新品系草种,比如紫斑白三叶这样的变异草种。孙云磊同学因此又向老师询问了有关白三叶和红三叶的鉴别问题,得到了王显国老师的细心指导。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一片实验区域里比较稀疏的情况。经了解这其实是科研人员对乡土植物的驯化和选育,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成活率略低。王显国老师强调过去国内在做生态修复时往往采用外国经验和草种,导致费力不讨好的情况,因此现在对乡土植物的需求是相当迫切的。乡土植物对当地生态修复有着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草业工作者也要致力于发现更多有潜力的草品种。从泥泞的田地里出来后,我们背着夕阳,怀揣知识,结束了第一天的实习。

 

7月7日

7月7日清晨,我们乘车来到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高鑫青训基地,朱诗忠经理为我们介绍了养护足球场草坪的经验。朱诗忠经理毕业于我校植保学院,参与了中国运动场草坪从自然土壤坪床到砂基坪床的转变,而国安俱乐部的草坪就由其所在的北京绿地新源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承建。

运动场草坪的工作由建植和养护共同构成,“三分种七分养”,而水作为生命之源的地位决定了灌排系统的重要性。绿茵之下密布喷灌系统,重复率达100%,没有浇水盲点,保证了浇水的均匀性。排水系统应因地制宜地设计,李茂娜老师补充介绍道,由于北方相较于南方缺水,排水管道会少于南方,重点在于灌溉,所以称为灌排,而南方重在排水,一般称为排灌。草地下分布着碎石层和砂层,碎石层起到了过渡、沥水排水的作用,砂层采用河沙,粒径一般较大为益,以中粗砂为主。多年生黑麦草是适用于体育场草坪的良好草种,但其在北京越夏困难,通过改善沙的质量,使用较大粒径砂石作为坪床基质结合合理的灌溉管理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困难。

另外孙洪仁老师补充说明道,当今有些本科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强调SCI的科研导向导致少有人关注社会生产实践,然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尤其是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够了解生产实践中真正需要的技术,遵从社会需要,将其作为重要科研导向,才能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接下来,王显国老师、孙洪仁老师、贾善刚老师和石雨川、陈吕彦烨、陈肖、张秋莲等同学们一道开展了短暂的射门和守门活动,体验了一把在国安进球的乐趣。

结束了足球场草坪的参观后,我们来到了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刘芳接待了我们,并由讲解员张梦诗为我们介绍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类型及其它相关知识。

首先来到的是中国古代园林厅,了解了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园林从早期产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转折,再到隋唐发展至繁盛,宋朝成熟,明清发展至极盛。

随后大家重点参观了一些著名园林的复制品。先后参观了畅园、余荫山房、片石山房,他们分别是苏州、岭南、扬州园林的代表。小桥流水映入眼帘,红鲤摆尾游曳于清流之中,绿树探枝掩住亭台楼阁和曲曲幽径。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八角亭的飞檐翘角,青石被雕篆地直指天空,颇有一飞冲天之势,又具备了防止雨水积压的作用,是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

在园林博物馆的多功能厅进行短暂的休整后,我们下午来到了园博园。从事园林讲解工作17年,多次完成国家级领导人的讲解和接待任务的金牌讲解员王曦为我们介绍了园博园的基本情况,以及园林的具体景致和造景手法,在王曦老师带领下重点参观了北京园和苏州园。入园后几经辗转,在道路尽头望到的是永定塔。其塔名出自永定河,鹰山之上建造永定塔,有永定安澜之意。永定塔是园博会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塔身高度69.7米,是北京西南地区最高的辽金风格仿古高塔。永定塔塔院为正四方形,塔身为八角九层木塔,寓意“四面八方,和谐永定”。“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大的阳数,代表无穷无尽与终极。另外,“九”与“久”谐音,暗喻着伟大的祖国四面八方长治久安。

北京园正门入口处的万景千园广场地面上的每一块石砖上记载的都是北京自春秋时期开始所有的1437处景观名称。中间黑色的圆形石叫做天心石。天心石四个方位的四个字是北京的四个地理位置,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镇居庸、南襟河济,取“敬天法祖”之意,寓意对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园林瑰宝的感谢。北京园内集中了皇家园林景观的典范,北京园依山而建,内敛大气,万象昭辉,园内亭台楼阁,上下错落有致,山水花木依景而配,匠心独运。在古色古香,精工细作的建筑中有许多对仗工整,书法秀美的楹联和匾额,体现了北京园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休息的时候,王显国老师,李茂娜老师,贾善刚老师和同学们很快聊成了一片,老师们询问了我们这两天的感想和学业完成的情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大家已经不像第一天时的“矜持”了,面对老师的提问,畅所欲言,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笑声此起彼伏。在一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半的疲惫烟消云散,再次打起精神跟随王曦老师一起,感受中国文化,体会园林之美。离开北京园我们来到了苏州园,与代表皇家园林的恢宏奢华的北京园不同,苏州园则是自然和谐的私家园林。全园以“山水园林、生活园林、科技园林”为创意理念,继承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思想,表现苏州古典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之神韵,力求达到“以现代园林之形,传古典园林之神”的展示目的。在整个苏州园,有三处景观采取镜面设计,不仅扩大了景深,增加了空间层次,更是把游客和景色巧妙地融合起来。在镜墙面前,人不仅是看景的,也自然而然融入到了景中。


7月8日

7月8日,我们来到天津市,继续草业认知实习之旅。在前往天津的路途中,大家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展示了自己悦耳动听的歌喉,介绍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家乡的历史文化、美景美食。前两天的有趣且收获丰富的经历让大家对接下来的行程更加的期待。怀着这份期待,大家一路欢笑一路歌唱,不知不觉很快就到达了今日实习的第一站——位于天津宁河区的天津天隆源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苜蓿生产基地。赵振合经理接待了草业实习学生们并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生产基地的概况。

基地建于2015年,养殖2000余头奶牛,建设面积达到6000亩地,其中4000亩地种植了苜蓿,还种植有水稻、玉米、燕麦等作物。基地种植的苜蓿每年可以收割5茬次,苜蓿青贮产量达2.4吨/亩。通过配套建设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实现了公司奶牛养殖优质苜蓿的自给自足。在降低奶牛养殖饲草成本,提高奶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水平的同时也消解粪污,解决了奶牛场的污染问题。孙洪仁老师深入浅出地总结道:“好草养好牛,好牛产好奶。” 赵振合经理介绍,基地生产的苜蓿一亩地去除1000元的地租外纯利润可以达到400-500元,这在国内也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引发了同学和老师们的一阵赞叹。天津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曹学浩科长还向大家介绍了国家奶业振兴政策以及天津市的实施方案。这一国家政策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草业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我国目前饲草产量还存在短板。之后我们参观了苜蓿田间收割的场景,苜蓿收割需要与天夺时,争分夺秒,避免雨水。在兴奋之余,也有不少同学向赵经理和老师们提出各种疑问,增长了见识。孙洪仁老师还向几位生产基地接待的工作人员赠送了其主编的《苜蓿燕麦科普系列丛书--苜蓿加工篇》,尤为可贵的是草业191班的杨小可悦同学也参与了该书的编写。随后我们在奶牛场旁的饲草库房,见到了一个“巨无霸”——捡拾粉碎机。这一机器一天可以收获800亩约400吨的草料,在苜蓿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王显国老师向学生们介绍,机械与草种生产是限制草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振兴草业。基地主要生产裹包青贮,赵经理跟大家介绍并展示了基地自己生产的燕麦青贮、苜蓿青贮和玉米青贮以及稻草干草。同学们纷纷上前查看,亲手触摸感受青贮饲料。

下午,学生们来到了天津滨海新区“双城之间”绿色森林屏障项目实地参观学习,该项目由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和养护管理。天津绿茵生态研究院姜杰经理、赵人杰经理、养管事业部张欣宇经理和项目现场负责人为学生们介绍了该工程的基本情况。该工程建设面积共103万平方米,其中70万平方米土地种植乔灌木和野牛草,33万平方米水域。项目区地下水位高、原生盐渍化严重,采用“传统技术和新型排盐技术有机结合”的方式改良土壤。通过地形分析和盐渍化程度的检测,选择下层石硝淋层排盐隔盐、树穴土壤改土配肥和地表覆盖等方式改良土壤。在植物选择、种植和搭配方面,设计野牛草、白蜡、龙柏、法桐等耐盐景观植物,增加山楂等经济树种,打造特色的盐碱地植物生态系统;运用合理的林带结构和草灌搭配,在打造优美景观的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地表水蒸发,防止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各位老师还特别介绍了滴灌技术,在此处主要应用于树木的浇灌。除此之外,滴灌在新疆的应用非常广泛,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贾善刚老师和李茂娜老师还就滴灌技术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天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在返程途中北京下起了阵雨,天边一道彩虹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惊叹。相信这美丽的一幕和收获满满的行程都会永远留在同学们心中。

 

7月9日

7月9日上午,大家按照认知实习的进程,来到了北京副中心通州中心附近的西海子公园,整个公园分为一期和二期,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精品绿化工程。刚一下车,同学们便被眼前的一片绿荫所惊叹,在周围高楼云起的中心地带,仍能看到如此绿植浓密、占地面积极广的生态公园,着实不容易。领队赵喆经理告诉大家,这是通州中心唯一一个供居民使用的基础公共设施公园,一路上,学生们也能看到有许多附近的居民们在建成的小凉亭里放松的奏唱下棋,话说家常,还有不少小朋友们在阳光底下肆意嬉戏奔跑,不少学校也会将此地选为春游、秋游或者学生社会实践的好去处,一副国泰民安和顺致祥和的景象,在草坪的衬托下更是活灵活现。


值得一提的是,二期保留有一座有着1300年历史的的燃灯佛舍利塔,其第十三层西北面曾有一株至少300年历史的榆树,为了能尽可能保留当地的生态植被,在后期修缮的时候将其迁植到了塔底附近的草地。由于此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约定俗成,便将其称为“塔榆”。孙老师也在一旁指出,从这一角度望向佛塔,正好可以将整个塔身与浓密低铺的草坪生态景观相结合,呈现出十分具有草业特色的、更是草业与城市绿化设计完美结合的活生生的案例。文化遗址的妥善保留或许也是这座公园能够得以推进改造不可多得的地理优势助力,当然,建设过程中保留古树的生态友好理念同样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最后,大家也踊跃向赵喆经理询问了公园内草坪修剪的常见问题以及种子的选配和管理经验,赵经理热情的解答了大家的疑惑,并重点强调了整座公园的设计精髓所在:根据一条明确的中轴线并结合大气坐标GPS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一定的风水理念,从而完成项目主体的建设。顺应当前生态发展海绵城市的政策,采用地上蓄水砖的填充,让每次降水都能最大程度的被用于保持水土,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以及保持时长。让大家不禁感叹还真是天人合一,既有着科技的精华助力,又是大自然的完美产物!

至此,大家收获满满,切真实地的学到了许多不同于课堂课本上的实践知识,长达四天的北京周边认知学习,圆满结束!

 

撰写:聂嘉欣 陈吕彦烨

摄影:肖晴 石雨川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