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初心】纪念贾慎修先生

2019- 12- 10

在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为促进学院文化建设,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学科历史,培养“专业自信”,我们有幸采访了贾先生的三位学生及同仁:陈默君老师、史德宽老师及孙洪仁老师。通过采访,我们对贾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宽以待人的态度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更让我们对贾先生更加肃然起敬。

 


贾慎修(1912-1988),山东省曲阜人、地貌学及草原分类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草地资源全面考察和系统研究的先导与奠基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创始人,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留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山东、西北区农林实验场、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地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50-1988年在北京农业大学从事草地学教学、科研等工作。历任教授、教研室主任、中国草原学会理事长、《中国草地》主编,中国草地资源调查总顾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我国草地科学和草业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在我国率先研究了中国草地的分区,揭示了我国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地区分异,为草地研究和科学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先生终其一生,甘为草业科学鞠躬尽瘁

贾先生从大学毕业,就与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用一生的时间,为中国草学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陈默君老师回忆道:1950年,贾先生参加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环湖区的草地调查,接着又随军入藏,历尽艰辛,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对西藏草地资源的考察任务。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入藏的工作,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的。而贾先生不光做到了,还做的非常的出色。四十年后,当中科院的学者们再次入藏调查,发现贾先生之前的考察成果是如此的精准。




1973年,他开始了对我国南方山地草地资源的考察;1974年,他考察了冀北山区和坝上草原;从1980年开始,他又对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农牧文错地带的草地和自然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并在同年开始主编《中国饲用植物志》,这本书的编写持续了二十年,到2000年才得以出版。

贾先生一直心系工作,临终的那一天还把陈默君老师叫到床头前想要安排工作,却已经想不起具体要交待什么了。

贾先生一生热爱草原、热爱草业,走访了祖国的每一寸广袤草原,真正的践行了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之上。

二、先生注重实际,让草业科学解民生多艰

作为中国草地资源分类系统的奠基人,贾先生创立的草地类型系统分类方法:“植被—生境草地类型分类方法”,经实践修改被确定为《中国草地类型的划分标准和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1988),用于全国草地资源调查总结中。该分类方法不单关注理论上的完美,还注重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用性很强。此外,分类系统中所用的词汇,均从生活中取材,通俗易懂,老百姓们易于接受,这为学科发展和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贾先生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单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更是为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正的将知识造福于人民,以“解民生之多艰”。

三、先生诲人不倦,为草业科学育天下英才

为了草业科学的不断发展,贾先生时刻注重对学生、对团队成员的培养。

贾先生心系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当有机会去草原实地调研,他总是带领自己的学生亲赴现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草原,什么是真正的草业科学。他带头编写了《草地经营学》、《草地学》,翻译了《草地生态学》,将自然地理、地貌、植物地理、植物群落等学科基本理论引入草地学科领域,扩充并发展了草业科学学科。



贾先生心系团队,他为人包容,能接纳各类人才,能根据对方长处积极吸纳,善于发挥团队的优势,团结同志,知识广博;他为人热情真诚,每次出差都会给团队人带上一份礼物,从不会落下团队中每一位成员。

现如今,草业科学作为重要的应用学科被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这些发展,都与先生对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

四、先生终生学习,只为草业科学发扬光大

贾先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及科研素养,终生都在不断的学习,无论大小会议、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人,他都会广泛的争取意见,始终抱着平等的心态去和他人交流。贾先生也注重其他方面的修为。在文学、历史等学科上,贾先生也有很深厚的底蕴;在研究中,孙洪仁老师回忆道:先生会用哲学的观点来思考问题,产生独到的见解,在实地调研中,先生也会关注当地的风土人情。先生一直认为多学科交叉可以启发科研思路,对研究很有帮助,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先生的每一位学生。

 

通过三位老师的回忆,不仅生动地为我们勾画出贾先生的伟大形象,也让我们了解到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在草业的探索之路上,贾先生是开拓者,也是领路人,贾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如今草业迎来新的历史时期,草业的研究也应该继续推进。新的时代,沿袭着贾先生的治学精神,小草大业,如史德宽先生所期许,进入新时代。


编辑:任卓然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