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学科从196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草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目前草学每年招收硕士生30-35人,博士生10-15人。设置草地生态与管理、草类育种与种子科学、牧草生产与加工、草坪科学与管理、草地植物保护5个研究方向,8个科研团队。
牧草生产与加工利用:
重点开展以牧草与能源草高产栽培利用、青贮饲料调制、干草加工为主的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推广。包括牧草水肥需求规律与合理灌溉施肥、青贮养分降解机理与低耗保存、青贮发酵调控、青贮过程微生物菌群变化、功能型青贮添加剂开发、混合青贮、能源草高效转化利用、饲草质量安全评价以及近红外快速检测草产品品质、瘤胃微生态,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等领域的研究。
草地植物保护:
昆虫行为学,昆虫化学感受神经细胞及分子基础,草地化学生态学,啮齿动物系统学,啮齿动物生态学,草地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在草原蝗虫、草原害鼠的行为学、化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理论创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揭示草地植物有害生物(虫、鼠、病、毒草)的成灾机理;研究与开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草地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草类植物遗传育种:
以紫花苜蓿、黑麦草、柳枝稷、高粱、玉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基因克隆、基因过表达、基因干扰及基因编辑等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挖掘和鉴定关键农艺性状调控microRNA及功能基因,开展草类植物产量、品质及耐盐、耐寒、耐重金属等抗逆性调控机理研究,创新种质并进行分子育种工作。
草地管理与利用:
在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开展放牧影响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的途径和机制研究,主要包括放牧家畜采食精确测定技术、放牧草地植物多样性变化机制、放牧草地土壤固碳途径与机制、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过程及其对干扰的响应、退化草原快速改良技术与机制、紫花苜蓿、羊草等牧草单作套作技术,人工混播草地的建植与可持续研究等。
草坪科学与管理:
草坪绿地设计、草坪生态应用等;草坪草抗逆生理机制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草坪草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以及居家室内草坪及室内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种筛选与养护技术研究等,草坪营养与施肥、运动场草坪建造与管理;草地植保等。草坪高温胁迫机理、运动场草坪、草坪杂草及草坪草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草原资源评价:
草地资源团队主要关注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多功能性评价方法及管理特点,了解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实现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草地资源的气候智慧型管理方法及特点、草地资源物种多样性及主要生态过程与资源功能多样性的关系、草地资源气候-土壤-植被-动物各组分的协同作用,加深对草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草地资源分布特点和动态规律的理解,量化草地资源多功能性评价,并与资源稳定性与多样性特点相联系,以获得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草地生态:
以农牧交错带和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机理及适应性管理、草地-农田界面生态过程、草原植物的化感物质及效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碳固持的影响、草原有毒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高寒草原生态调控机制以及高寒草甸地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反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种子生产与质量控制:
针对我国苜蓿、老芒麦等重要牧草开展种子产量形成机制、种子劣变机理的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燕麦种子劣变抗氧化机理研究,通过胚细胞超微结构、线粒体代谢以及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调控机制,探索引起种子劣变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和抗氧化机制。苜蓿、结缕草等牧草种子活力保持技术研究,通过引发处理比较种子吸胀、萌发规律,研制种子包衣配方,建立保持和提高种子活力的技术方法。苜蓿、老芒麦等主要牧草种子扩繁技术体系研究,基于温带牧草种子生产适宜地区,开展密度控制、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高产优质的牧草种子生产配套技术体系。